5月21日迎来小满节气,夏季炎热初显。此时江南桑蚕正忙,蚕虫“上山”结茧,节后收茧缫丝,蚕户们开始过“祈蚕节”,并举办“扫蚕花地”“供蚕神像”“逛蚕花会”“祛蚕祟”等民俗活动,串联起一条鲜明的蚕桑生活时间轴。
700年前的时尚单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的国家,蚕桑文化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丝绸记忆,也凝结着历经千年革新的高超纺织技艺。这件南宋黄昇墓出土的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堪为其中的翘楚。此单衣用纱罗制作而成,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罗”的生产工艺复杂,织造难度很大,代表着南宋丝绸生产的最高水平。这件单衣以宋代最常见的二经绞素罗织物制成,轻薄通透,灵动飘逸。襟缘最外侧采用印金填彩工艺,其内两条为彩绘,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是700多年前宋代贵族妇女竞相追逐的时尚单品。
摇曳多姿的图案设计、增色添香的“印金”工艺、“真若烟雾”的织物材质,这样精美的服饰凝结的是无数蚕农的辛劳。正如张俞《蚕妇》诗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天衣有缝 抽丝剥茧
质地轻薄的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在地下埋藏了近800年,由于地下水的浸泡,加上尸体分解物、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蚀,自出土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病危”的状态,出土后丧失了基本的机械强度,严重糟朽,一触即碎,只能静静地沉睡在库房里,无法对公众进行展示。
为了让这件沉睡的历史瑰宝重新焕发光彩,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文保团队开启了一场科技与匠心的“拯救行动”。研究人员通过分子层面的深入分析,找到了单衣“患病”的根源——构成丝绸文物的基本单元氨基酸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流失,导致丝绸日益脆弱。针对这一难题,团队提出了“同源加固”的创新理念。
“同源加固”技术有何奥秘?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蚕丝蛋白的水解产物丝肽或蚕丝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在接枝助剂的帮助下,对脆弱丝织品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有效的接枝加固。由于加固材料(丝蛋白、氨基酸)和加固对象(脆弱丝织品)具有同源性和亲和性,这不仅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还避免了其他高分子加固方法可能带来的材料老化问题,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
经过加固,脆弱丝织品的拉伸断裂强力从2.0N提升到10N以上,断裂伸长率从2.5%提高到6.5%以上,而色差变化控制在国家标准灰色样卡2级以内,肉眼几乎无法察觉,回潮率变化也在0.5%以内,且织物抗老化性能优异。
如今,这件单衣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厅中光彩照人,向观众诉说着南宋贵族妇女的时尚生活,以及背后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故事。
科技与匠心交织
让沉睡的文明再度绽放
蚕丝吐尽芳华
织就千年锦绣
终成世间华彩
万物小得盈满
文明生生不息
设计:杨凯
记者:李梦一
资料: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学术支持: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编辑:宋慈
审核: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