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人物是谁(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的人物和故事)

■王羲之 奉橘帖

■王世国(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东晋时,京城建康(今天的南京)的北郊有一座山丘叫覆舟山,毗邻玄武湖。晋成帝司马衍年幼即位,他每年都在覆舟山上的地坛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土地神。年轻的皇帝司马衍本人也是当时的书法名家,据记载,他深知草意,草书写得很好,劲力外爽,古风内含,看起来“若云开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悬归碧潭。”

晋成帝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每次去北郊祭祀时,总是先让王羲之将祝辞书写在木板上,然后令雕字的工匠拿去将祝辞雕刻出来。那一天,当工匠用刀雕刻王羲之书写的祝辞时,他发现王羲之书写的字迹线条圆劲,几乎笔笔中锋,笔墨渗透进木板有“三分”(一厘米)那么深,大为惊叹。消息传出,于是人们都感叹王羲之书法笔力雄健,入木三分!

不过,早年王羲之的书法甚至还比不上庾翼、郗愔。但他在大器晚成之后,曾经写信给辅佐朝政的庾亮,庾亮又将信拿给弟弟庾翼看。庾翼看了 十分佩服,并写信给王羲之说:“我过去有张芝章草十纸,当年因西晋南迁过江时十分仓促狼狈,竟丢失了。常叹息妙迹永绝!忽然见到您答家兄的书信,焕若神明,顿时就像是见到张芝的墨迹一样!”

八公山人语

在纸张大量使用之前,古人便常用竹简和木牍来写字。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载:“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 乃成文字”,”断木为椠,柝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如今传世的就有战国时期秦朝的《青川木牍》和汉代《居延木牍》,而且数量巨大 ,有万枚之多。甚至在纸张早已产生很久的晋代,人们仍然习惯使用竹简木牍来写字。直至东晋时期,短暂建立桓楚帝国的桓玄,下令禁止使用 竹木简,这才使纸张开始大量使用。

中国书法向来注重风骨和笔力,并以此为审美标准。因为书法的点画线条通于自然之道,骨力劲健正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表现。初唐以后,曾有人攻击王羲之的书法是柔美姿媚,如唐代张怀瓘就批评王羲之的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其实,这是对王羲之书法的误解。

这则逸事就说明王羲之书法不仅妍美漂亮,而且雄健有力,写起来是“入木三分”。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很早就对王羲之的楷书有这样的评价:“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遒媚”二字十分恰当地概括了王羲之书法的最本质的审美特征。“遒”即是骏爽峻利,紧洁生起,不松不垮,不败不懈;“媚”即是风度气韵,令人悦目动心,但又不是搔首弄姿,装模作样。

入木三分的人物是谁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