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800年的奇幻之旅

【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李 佳  舒 乐

    原始丛林的篝火旁,身披兽皮的部落族人正随着鼓点翩翩起舞;大祭司手持刻满神秘纹饰的陶制神杖,绘有漩涡纹与蛙纹的彩陶罐在周围堆叠……上述画面不是考古现场的复原图景,而是人工智能(AI)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中的一幕。2月23日,国内首部由AI技术全程驱动的奇幻探秘微短剧上线。考古发现与科技赋能的碰撞,让沉寂千年的马家窑文化以全新姿态步入大众视野。

    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入选其中。

    用代码建起数字博物馆

    “这不是一部传统影视作品,而是一座用代码搭建而成的数字博物馆。”甘肃广电总台应用创新中心负责人王成梧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两组画面:一侧是马家窑遗址的考古测绘图纸,另一侧则是用AI生成的史前部落全景——泥墙茅屋依山而建,陶窑中火光跃动,手持骨刃的先民正用矿物颜料在陶罐上勾勒旋涡纹。两者细节高度吻合,甚至连陶罐纹样的笔触走向都与出土文物一般无二。

    王成梧透露,在剧中,90%的场景基于真实考古数据构建。制作初期,技术团队输入了上千份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报告、500余件文物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以及《山海经》《水经注》等古籍文献。通过AI深度学习,系统不仅还原了4800年前的植被分布、地貌特征,还结合古籍中的神话元素,创造出“通天神殿”“图腾兽”等奇幻场景。

    “AI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考古框架内进行合理化推演。”王成梧说,“比如剧中部落的选址,完全参照了马家窑聚落‘近水高地’的考古结论。”

    在角色塑造上,AI同样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男主角顾北辰的面部特征融合了现代审美与史前人类头骨复原数据,其战斗动作则由动作捕捉技术结合马家窑文物纹样设计而成,例如他使用的骨刃上,刻有蛙纹。“蛙纹在马家窑文化中象征繁衍与生命之力,这把武器不仅是道具,更是解读文明的钥匙。”该剧主创人员之一文华解释道。

    借科技穿越历史时空

    “我们刻意避开了宏大叙事,用悬疑探险的外壳包裹文化内核。”甘肃广电总台总编室主任杨柱周表示。剧中,现代青年顾北辰穿越至史前部落,穿越后,他利用物理学知识帮助先民建造防洪工事,用数学思维破解图腾谜题,甚至通过分析陶器烧制温度推测剧情线索。这些剧情设计的巧思,使得硬核的考古知识转化为观众可感知、易理解的“闯关要素”。先导片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年轻网友的热议,“原来马家窑这么酷”“想去甘肃考古”等评论实现刷屏。

    《马家窑谜踪》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短剧的热播。甘肃广电总台和甘肃广电传媒集团计划以该剧为起点,构建“马家窑文化IP矩阵”。据甘肃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运营中心工作人员王娟介绍,团队后续将开发系列剧集,融入彩陶制作、史前贸易、部落战争等元素,逐步搭建“马家窑文化宇宙”;推出虚拟数字人担任线上文物讲解员;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利用AI修复技术还原破损彩陶纹样,开发数字藏品。

    这一探索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文物古迹的“数字永生”。通过AI建模与区块链技术,马家窑文物得以脱离物理限制,在虚拟世界中完整保存。“即使千年后实物湮灭,后人仍能在数字空间中触摸陶纹的每一道笔触。”杨柱周表示。

    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杨佳在追完剧后,专程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参观。站在马家窑彩陶展柜前,她的手机突然弹出提示:“恭喜解锁‘神杖守护者’成就!文物背后的故事,等待您继续探寻。”这一刻,4800年的时光仿佛被压缩成一瞬。

    “科技为舟,文化为帆,这场文明之旅永远不会停歇。”正如剧终字幕所呈现的愿景,当AI技术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能回望过去,更能以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将文明的火种传递至未来。

    (科技日报兰州2月23日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