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背样品新一期成果公布:月球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海洋

IT之家 2 月 2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航天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牵头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今天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新一期研究成果,目前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IT之家注意到,相应研究显示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验证了月球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海洋,表明形成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外界撞击同时可能对月球早期月幔进行了改造。

▲ 嫦娥六号的玄武岩岩屑(图源央视新闻)

据介绍,前期科学家对于月球起源与演化存在多种假说,科学家们基于对月球正面样品研究,建立了“月球岩浆海洋(月球岩浆洋)”模型。该模型提出月球形成初期发生了全球性熔融,形成了大范围的岩浆海洋。随着岩浆洋冷却结晶,密度较低的矿物上浮形成月壳,密度较高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残余熔体富集不相容元素,形成月壳和月幔间的克里普物质层。

本次研究中,联合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发现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质层,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洋。此外,研究还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玄武岩中铅同位素的演化路径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区域在岩浆洋结晶后演化过程存在差异。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撞击事件,尤其是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学性质。

此外,科学家发现南极-艾特肯盆地年龄很可能大于 42 亿年,这样我们就有机会通过嫦娥六号的样品去探索太阳系早期的动力学状态,聚焦月球早期的撞击事件以及月幔深部物质的研究。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