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为微生物腐蚀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内容摘要本报讯(记者孙丹宁)近日,东北大学教授王福会团队、徐大可课题组在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联合团队首次揭示了电活性微生物通过直接/间接电子传递协同加速不锈钢钝化膜破坏的分子机制,为微生物腐蚀的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

本报讯(记者孙丹宁)近日,东北大学教授王福会团队、徐大可课题组在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联合团队首次揭示了电活性微生物通过直接/间接电子传递协同加速不锈钢钝化膜破坏的分子机制,为微生物腐蚀的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微生物腐蚀是金属材料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20%的腐蚀损失与其直接相关。不锈钢表面致密的钝化膜是其抗腐蚀的关键屏障,然而电活性微生物可通过复杂的生物-非生物界面作用破坏这一保护层,具体机制长期未被阐明。

徐大可团队以典型电活性微生物“奥奈达希瓦氏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对其基因进行编辑,成功构建了可过量分泌电子载体吩嗪-1-羧酸的工程菌株。结合高分辨钝化膜表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揭示了微生物通过“直接-间接电子传递协同”加速钝化膜溶解的全新机制。

研究显示,基因编辑后的菌株通过外膜细胞色素蛋白介导的直接电子传递,以及吩嗪-1-羧酸和核黄素介导的间接电子传递,在生物膜-金属界面形成完整的电子传递链。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钝化膜的微观结构与成分,还显著提升了界面过氧化氢浓度,导致钝化膜溶解。该发现突破了传统腐蚀理论中“钝化膜可自发修复”的认知,为开发靶向电子传递通路的防腐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首次从电子传递链视角系统揭示了微生物腐蚀的动态过程,不仅深化了对生物-非生物界面作用的理解,还为海洋工程、能源管道等领域的腐蚀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

10.1002/anie.202425220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