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治土地“零碎账” 乡村振兴奏“丰”谣

内容摘要春日暖阳下,重庆市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的一处田地里,成片的油菜为大地披上新装。曾经零碎的土地变为如今的连片良田,正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变化。 “这里是梁平高山优质水稻的主产地,现在我们利用冬闲田种上油菜,等5月油菜收割后,就接着种水稻。

春日暖阳下,重庆市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的一处田地里,成片的油菜为大地披上新装。曾经零碎的土地变为如今的连片良田,正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变化。

“这里是梁平高山优质水稻的主产地,现在我们利用冬闲田种上油菜,等5月油菜收割后,就接着种水稻。”种粮大户何显华告诉记者,“2021年,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我们进行耕作,土地集中后,机械化普及率大幅提升。如今,我们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亩,每亩地产量近1000斤,相比之前每亩增加了三四百斤,优质大米的收益也从每斤3元提高到8元。”

近年来,梁平区科学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整治区内的农田、水系、道路、林地和村落进行系统规划,实现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整体优化布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通过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平台,运用实景三维、空间数据治理、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助力解决农村耕地破碎化、空间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问题。”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綦勇说。

为切实发挥土地效益,长塘村对区域农田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村集体+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再统一向农业生产企业或大户出租。农户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通过在这些公司或大户的田地里劳作,取得务工收入。

通过土地整治,“小田变大田”效果逐渐显现,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曾经田地分散、土地撂荒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长塘村火贸香菇基地,村民江芬正在和工友一起搬运菌包。“香菇基地建成后,我们也可以在家门口挣钱了!”江芬兴奋地说。

长塘村火贸香菇基地曾是一片撂荒水塘,经过土地整治后,村里建起菌菇种植大棚,目前年产值近200万元,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带动了30名左右村民就近务工。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我们引入了高山水稻种植、香菇种植、农家乐经营等,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1000多元。”长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大飞说,项目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影响,持续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副处长蔡建军说。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