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业内人士:用文字讲述文化的人类作家仍有不可替代性

内容摘要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AI智能时代,众多知识已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获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以及阅读什么样的图书?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傅真、焦典等多位作家在“2025饱读计划”线上圆桌中表示,在数字时代仍需要持续发展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AI智能时代,众多知识已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获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以及阅读什么样的图书?

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傅真、焦典等多位作家在“2025饱读计划”线上圆桌中表示,在数字时代仍需要持续发展阅读文化,图书的背后所蕴含的人的故事,就足以体现了其不可替代性。

著有畅销书《泛若不系之舟》《藏地白皮书》的作家傅真以独特的 “食谱式书单” 展现出对阅读文化的理解。在她看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主食,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为甜点,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能作中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就是黑咖啡。

中国当代青年作家、诗人焦典则表示如果书籍确乎可以当作精神食粮,那么《清洁女工手册》这本书就是。

随着生成式 AI 在各个领域引发变革,写作行业也受到冲击,AI 时代下的写作和阅读,也引发了用户对 AI 与人类创作关系的深度反思。

“AI写作冲击下,人类作家的心灵食谱如何证明不可替代?”答主Felina表示,文字的背后是人,是曾在或者正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着的人;单单这一点,就足以体现人类作家的不可替代性。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AI生成的作品将取代大量的普通创作者乃至于一些顶尖的创作。“但如果真的到了这一天,反而可能会让人回到艺术诞生的源头出发,去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

科幻小说的文学性与科学性之争同样备受关注。答主济东杂谈认为,如果科幻作品不以“科”为核心,而过度侧重文学性,那么《西游记》也可被视为科幻小说。答主李小狼则表示,科幻小说本质上属于小说品类,最终还是要用文学性手段讲好故事。在他看来,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文笔同王朔、余华类似,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