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出手,隐藏式车门把手面临安全大考

内容摘要【TechWeb】5月9日消息,2025年5月8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风险提出系统性规范。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汽车设计从“科技至上”向“安全优先”的转向,更引发了一场关

【TechWeb】5月9日消息,2025年5月8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风险提出系统性规范。

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汽车设计从“科技至上”向“安全优先”的转向,更引发了一场关于“创新与安全如何平衡”的深刻讨论。

创新设计,还是致命短板?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首次提出”可追溯至1914年的专利,其设计初衷是为赛车性能服务,但其概念的雏形和实际应用经历了多次迭代与改进。

但是直到自特斯拉在2012年推出的Model S中重新启用电控弹出式隐藏门把手,并将其与智能感应技术结合(如手机蓝牙解锁)以来,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其极简美学和科技感,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设计的“标配”。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流行,一方面与新能源汽车对空气动力学和科技感的追求密不可分。通过将门把手嵌入车身,减少凸起部分,不少车企宣称其能降低风阻系数、提升续航里程。

另一方面,在车企的宣传中,隐藏式车门把手电动弹出式设计配合智能感应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无接触开门”的仪式感,更是成为高端车型的“身份标签”。

据行业统计,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中,超过60%的车型采用了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涵盖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主流品牌。这一趋势甚至蔓延至传统燃油车领域,部分豪华品牌将其作为差异化竞争的卖点。

然而,这一看似前卫的创新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工信部在征集意见中就指出,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上述问题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另外,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的多起汽车事故暴露出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致命缺陷。

2024年4月,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追尾起火,因碰撞导致电路中断,电动门把手失效,车内人员未能及时逃生,酿成悲剧;更早的2022年,广西贵港一辆雷克萨斯LM碰撞后车门锁死,救援人员被迫破窗,引发公众对新型门把手可靠性的质疑。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案例暴露了隐藏式设计的核心问题:

断电失效风险:电动门把手依赖车载电路,一旦车辆碰撞或起火导致断电,车门可能完全锁死,阻断逃生通道;

操作识别困难:隐藏式把手缺乏统一标识,紧急情况下乘客和救援人员难以快速定位;

结构强度不足:部分门把手材质轻薄,在碰撞中易变形或断裂,导致机械解锁功能失效;

控制逻辑缺陷:部分车型的电子控制程序未考虑极端场景(如翻滚、坠落),可能误触发或无法响应。

对此,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公开批评: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电打不开”,“隐藏式门把手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而增加了重量和故障风险。”

另外,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25年两会期间承认设计不足,透露正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等场景的可靠性问题。

安全与创新的“动态平衡”

面对行业乱象,工信部的新标准直指核心矛盾——如何在保留创新价值的同时,构建安全底线。

工信部征求意见稿提出四大技术方向:

1、安全冗余设计:要求车门系统必须配备机械解锁装置或断电保护机制,确保在碰撞、断电等场景下车门可手动开启;

2、标志规范化:隐藏式把手需配备醒目的应急标识,且位置、颜色、尺寸需符合统一标准,降低操作难度;

3、动态强度测试:新增电动门把手的防夹功能、动态载荷试验,确保其在极端冲击下的结构稳定性;

4、逻辑安全优化:防止车辆翻滚时门把手误触发,避免乘员跌落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首次将“逃生与救援”作为核心指标,填补了国内外技术规范的空白。此前,国内仅有的QC/T 988-2014和QCT1211-2024标准,主要针对传统门把手的耐久性,对电动化、隐藏式设计的安全功能几无涉及。

事实上,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争议,本质是汽车智能化进程中“用户体验”与“基础安全”的冲突缩影。

工信部的介入,为行业划定了创新边界:科技不应凌驾于生命之上。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整顿,不仅是一次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对汽车工业价值观的重塑——在“颠覆式创新”与“底线安全”之间,必须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当车企将“科技感”作为卖点时,或许更需要思考:真正的创新,是否应该以用户的生命安全为基石?正如一位事故幸存者的感慨:“当车门无法打开时,再酷的设计都成了死亡的帮凶。”(宜月)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