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汽车隐藏式门把手,科技美学不能牺牲安全

内容摘要▲隐藏式门把手被广泛应用,虽然极大增强了汽车的科技美感,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图/IC photo据工信部网站消息,日前,工信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主要技术内容上,文件规定了汽车
▲隐藏式门把手被广泛应用,虽然极大增强了汽车的科技美感,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图/IC photo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日前,工信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主要技术内容上,文件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

很显然,这一技术要求是为应对近年来围绕汽车车门把手而发生的诸多显著变化而生。尤其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门把手被广泛应用,其虽然极大增强了汽车的科技美感,但同时也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存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产生潜在逃生、救援风险,亟须出台与时俱进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予以规范。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制修订计划同时也反映出监管部门正越来越重视智能汽车安全性问题。

作为这次安全技术要求规范的目标之一,隐藏式门把手曾凭借极简设计与科技感迅速吸引大量眼球,也是在外观上可以凸显智能汽车与众不同之处的最明显标志,成为各车企标榜“高端化”的标配。

但隐藏式门把手美则美矣,在实际应用中却衍生出大量问题,正如某车企董事长所言,隐藏式门把手唯一的作用就是风阻确实有可能减少了一点,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客观说,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追求美感没有任何问题,把最新科技应用于创新产品从而塑造科技美感也值得鼓励,但前提是这种对美感的追求不能以牺牲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代价,这其实是非常朴素和基础的道理。但在现实中,往往得不到践行。

太多厂家片面追求销量,而有意无意地牺牲掉安全性与实用性,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出手。

环顾市场,类似隐藏式门把手这种“好看”凌驾于“好用”之上的设计其实并非孤例,甚至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在家电领域,许多新产品增加了大量触控按钮但取消了物理按钮,导致老年人使用困难,更极端地甚至连触控按钮都不想有,做顿饭都得连个网;手机厂商为追求“无孔化”,把3.5mm耳机孔迅速砍掉,而不顾大量旧耳机的存量用户;在建筑领域全玻璃外墙十分流行;还有,智能汽车盲目取消传统物理按键,把大量功能都整合到中控屏等等。

追求科技美学毫无问题,但它必须有边界,基于科技美学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用户体验,而非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级感”,这在本质上有悖于“科技以人为本”。真正的设计大师绝对不会让美与实用性、安全性对立,如果产生冲突,该让位的也是前者。

比如某知名汽车公司早在2010年代初期就曾明确拒绝大规模使用触摸屏,其理由就是基于大量研究后得出的一个核心观点:“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使用触控屏会分散注意力,增加安全风险”。在早期市场,这种设计上对谦抑性的坚持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在本质上,盲目追求科技美学与新能源汽车鼓吹“智驾”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把营销放在第一位,在意的都是“卖点”,却忘记产品生产出来归根结底还是给人用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里,科技企业圈也在流行提倡“工匠精神”,而在当下,“工匠精神”值得被相关企业重新拿出来咀嚼,因为“工匠精神”不只是产品的一个卖点,它还代表着一种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

而随着《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推进,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将会得到更标准规范的外在约束,有望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

撰稿 / 信海光(财经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