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会议 App 替代不了 AI 耳机。
作者|苏子华编辑|郑玄
先说一个反常识的真相。
如今,每个手机都自带录音功能,而且各种会议软件诸如腾讯会议、飞书、Zoom 等也都有录音功能。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单独做一个用来录音的硬件,市场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了。
然而,事实是相反的。市场空间不仅没减少,反而爆发了。
过去一年,一款贴在手机背面、搭载了大模型的录音笔 Plaud Note 年收入 7000 万美金,卖了几十万台。
同样,主打会议场景的「未来智能」累计出货超 100 万台,其中讯飞 AI 会议耳机超 80 万台,营收连续三年翻倍增长。从 2022 年正式发布第一款耳机产品至今,月活用增长超 10 倍,复购率达到 40%,用户留存率超 70%。
图片来源:未来智能以上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录音,和提供 AI 智能纪要等功能。以及,他们都是在 AI 大模型浪潮中,最先取得成绩的「AI 硬件」产品。
两年前,不少投资人不看好此类 AI 硬件产品,大家质疑:各种大模型网站或 App 都具备录音撰写、智能纪要的功能,何须独立的硬件?它的壁垒在哪?
回过头看,一位投资人向极客公园复盘,这类硬件的诞生和爆发靠的是创始团队们非共识的市场判断,很多人至今没有意识到「声音记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市场。
事实证明,录音、转写、翻译等用户刚需,在大模型时代能够被更好地满足、激活和放大。而硬件是 AI 会议场景的更好载体。
「未来智能」产品负责人柳达告诉极客公园,在他们还没有主动拓展海外市场的前两年,就有大量的商务人士佩戴着讯飞 AI 会议耳机出现在全球各地,使用耳机的各种翻译功能,实现跨国、跨语言的面对面交流。
于是,他们也顺势开启了海外战略,以「viaim」品牌进入北美、日本、欧洲等市场。目前,其用户已经覆盖了全球 180+国家和地区。
但产品「爆发」的原因绝对不止于此。
5 月 13 日,「未来智能」在北京发布了两款新 AI 会议耳机,以及凝聚了他们对「会议、办公」赛道思考的「viaim 自研办公大脑」。
借此机会,我们与「未来智能」的团队聊了聊,他们对会议场景的消费洞察,对 AI 耳机产品的思考,新的计划,以及人们为何会越来越需要独立的「AI 会议耳机」。
讯飞 AI 会议耳机 iFLYBUDS Pro3 和 iFLYBUDS Air2|图片来源:未来智能为什么独立的「AI 会议耳机」是必要的?
可以说,「未来智能」这个团队开创了「AI 会议耳机」这个品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挖掘他们产品的亮点,来解读这个品类背后所蕴含的商业消费趋势。
一个绕不过去的灵魂问题是:
腾讯会议、钉钉、飞书、Zoom 等视频会议软件都具备录音录屏功能了,而且还具备会议总结、待办事项规划等 AI 能力。为何还需要一个耳机来实现录音和总结?
「核心在于连续性。」柳达解释道。
首先,经常开会的人,会经常需要和不同团队,使用不同的会议平台开会,那么录音和会议纪要是散落在不同平台上的。
通过 AI 会议耳机,可以将所有的沟通自动记录在一个平台上。
这时,它带来的想象空间就大了。比如,AI 助手——viaim 智能大脑即将上线的一项新功能:用户可以勾选不同的录音,针对选中的录音进行 AI 问答。
第二,现在的上班族很多时间,都得在路上开会。有时是在地铁,有时是飞机,有时是高铁或者街头。
而 iPhone 不支持通话时录音。这时,不可能一边用手机外放,一边打开另一部手机的录音功能来录音。
因此,依托于手机之外的 AI 耳机来实现录音和摘要整理的场景,就顺理成章。
未来智能产品负责人柳达|图片来源:未来智能另外,在线下开会的时候,一旦会议室比较大,坐得远的人,说话的声音用手机很容易录得不清晰。另一方面,面对面交谈时录音也会让人有压力。
于是,未来智能的团队就在耳机上加入了一个「红点闪录」的功能,无需拿出耳机,只要按一下红色按钮,就可以在无网络连接且无需打开 App 的情况下进行录音。
AI 会议耳机的护城河,已经悄然形成
我们第一时间体验了讯飞 AI 会议耳机新品。戴上之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音质出乎意料的好。而且,音质也是他们这次发布会所强调的产品特色。
未来智能的产品负责人柳达告诉极客公园,这一代产品的调音和以往的都不一样。过去,耳机调音主要基于哈曼曲线,这一次是依托顶级的音乐家的审美和感受,进行更主观的调音。
好处是,依托公式可能不太会出错,但是音乐家会更有风格。
那么,困惑也在这里:一款主打会议办公场景的耳机,为什么要重点强调「音质」?
柳达表示,在定义产品的这几年里,团队逐渐形成了一个方法论,「甭管它是什么 AI 产品,它首先是一款耳机,做好耳机最本质的功能,这是基础。」
他们发现,不少初代「讯飞 AI 耳机」用户往往会随身携带两副耳机,一副耳机用来开会,一副用来听歌。
因此,做好音质,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使用时长、提高用户粘性,一方面可以让用户只带一款耳机就解决问题。
在续航方面,根据官方介绍,他们可以做到单独使用耳机播放音乐长达 9 小时不用充电,搭配充电盒可以使用播放音乐长达 36 小时。实现出差一周不用充电。
相似的,按照团队的方法论,他们在最新款的耳机上加了一颗「骨传导」麦克风。
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根据介绍,在讯飞 AI 会议耳机上,目前有 4 个麦克风或者说传感器,包括前馈麦克风、后馈麦克风、通话麦克风,以及骨导麦克风。
他们分别用来监测环境音、嘴巴发出的声音、耳道的声音,以及更细微的骨传导的声音。
这样,可以达到更强的降噪效果。因为耳机可以通过骨传导传感器识别出,声音是否由佩戴者发出。
于是,在电话会议的时候,耳机可以更精准过滤掉旁边人的声音。再搭配自研的 AI 通话降噪算法,达到 48dB 的深度降噪能力,即使在地铁、候机大厅等嘈杂环境中,也能有效降低背景噪音,确保通话声音清晰可辨。
只需一方有讯飞 AI 会议耳机,就能实现视频聊天时的双向翻译|图片来源:未来智能另外,在通话实时翻译的场景,旁边人的话不会翻译给对方,只有佩戴者的声音才可以。无论是在面对面翻译,还是打电话或者音视频会议时的同声传译。
我试着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使用这款耳机。发现在骑行的过程中,即便有呼啸的风声,耳机也能够监测到我「播放/暂停音乐、接听/挂断电话」的语音指令。
可以看到,在耳机的基础上,AI 会议耳机在不断提高在相应场景下,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继而提升用户体验。
这种无形的「用户体验」,就是产品的护城河。
未来智能 CEO 马啸曾在访谈中表示,「软件可以快速迭代,但硬件不是这样,硬件开局即终局,有一个地方做失误了,你会亏得非常惨。它不是图快的公司能干的事。」
通向「更聪明的工作方式」
最后,着重说一下此次「未来智能」新品发布的重头戏,AI 助手——viaim 智能大脑。它也凝结了「未来智能」对未来会议、办公场景的思考。
未来智能 CTO 王松在发布会现场透露了一个数据,viaim 在 2024 年的 token 调用量已经是前一年的 10 倍。用户对 AI 助手的需求之强烈可见一斑。
未来智能 CTO 王松|图片来源:未来智能概括来说,viaim 是一个被设计成会议场景的专用智能体。viaim 将录音、转写、翻译和智能摘要、待办事项生成等功能无缝集成,称得上是一个「全能型会议助理」。它几乎可以解决所有和会议场景相关的需求。
想象一个「极端」场景:你正在参加一场跨国会议,同事们操着英语、法语和日语激烈讨论,你不仅要跟上节奏,还要记录重点、梳理待办。
如果靠自己,你可能手忙脚乱,甚至错过关键信息。
但这些可以让 viaim 解决。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viaim 提供了「语音嘴替」功能,通过模拟用户声音,进行多语言翻译。这样,实时翻译的时候,对方听到的是你的嗓音,而不是机器人的没有情感的声音。
相比其他 AI 大模型产品,专注会议办公场景的 viaim 具备更加更个性化的智能摘要总结、待办事项提取等 agent 能力|图片来源:viaim 应用截图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 viaim 的核心能力:听懂、处理、提炼。——98% 的转写准确率,实时将会议语音转化为文字,支持 32 种语言和 12 种方言的即时翻译,甚至能识别金融、法律等行业的专业术语。
「听」到之后,还得「懂」——自动生成会议摘要、提取待办事项,甚至生成结构化的思维导图。它相当于给每个职场人配了一个「私人速记员+翻译官+项目经理」。
对此,产品负责人柳达表示,他们发现大多数的会议软件,主要考虑团队场景的效率提升,而他们更聚焦于提高个人的会议效率。「个人效率的提升,其实也意味着团队效率的提升。」
一个特色功能可以体现出他们打造更个人化、个性化 AI 助手的设计思路。比如,他们允许用户填写自己的职业,这样 viaim 生成的摘要和待办会更加精准。不止如此,未来他们还将允许用户自己上传摘要和待办事项的格式,来量身定制 AI 生成的内容。
可以说,如果将未来智能仅仅理解为一家「AI 耳机」公司,这种想法是狭隘的。如未来智能团队所言,他们不只是在做产品,更是基于 viaim 大脑,打造多种智能终端的办公生态,为用户创造一种更聪明的工作方式。
在 AI 大模型驱动下,曾经被忽视的个人会议场景智能化需求正在迎来爆发,「个人 AI 会议助理」这条赛道可能也会越来越激烈。
*头图来源:未来智能官网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