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显温情 精准救助护民生

内容摘要◎本报记者 周思同    “我曾在福利院照料过一位90岁高龄的黄奶奶,她双目失明、无儿无女,还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有一次,她因病情加重,拒绝进食,对我说‘小邱,我年纪大了,我不想治了,我要放弃’。”面对心灰意冷的黄奶奶,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社

◎本报记者 周思同

    “我曾在福利院照料过一位90岁高龄的黄奶奶,她双目失明、无儿无女,还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有一次,她因病情加重,拒绝进食,对我说‘小邱,我年纪大了,我不想治了,我要放弃’。”面对心灰意冷的黄奶奶,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组长邱丽芸先是用医疗手段缓解她的疼痛,再用关爱、陪伴化解她的心结。半年后,卧床不起的黄奶奶竟能自己行走了。

    “当黄奶奶笑着对我说‘有你陪着,我要好好地活下去’。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邱丽芸说。

    在5月20日举办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民政系统代表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践行民政使命、增进民生福祉的工作经历,邱丽芸便是其中之一。工作这12年里,她服务了院内500多位老人,陪伴20多位老人走完他们的一生。

    当前,养老服务对象已从特困老年人为主拓展到全体老年人,服务内容也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保障、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现在,我们的福利院不仅环境温馨舒适,还更加智能化、现代化。我们有情感机器人‘小度’,还有纸尿裤监测器、跌倒报警雷达,这些智慧化产品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大的人文关怀。”邱丽芸介绍。

    如今,蓬勃涌现的新技术为各类民政系统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助力,从事救助工作的山东省菏泽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波对此深有体会。

    “近些年来,受助人员的需求更加专业化、多元化,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为受助人员提供衣物、食品、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由物质救助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救助服务,比如心理疏导、医疗救治、教育引导、科技寻亲等。”吴波说。

    在会上,吴波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2023年冬天的一个寒冷夜晚,他与同事们在街面巡查时救助了一位年过六旬、患有智力障碍的老人。入站两个多月,工作人员不停地和老人交流,通过语言辨别他家乡的位置,在地图上逐个排查疑似村子,协调公安机关开展人脸比对,依旧没有什么线索。最终通过大数据筛查等科技手段,确认老人是内蒙古某地的一个走失男子。吴波与同事们连夜驱车将老人护送回家,老人的两个女儿见到父亲后泪流满面,不停地表示感谢。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霞也有着类似体会。她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已有23年,走访过无数个困难家庭,这家的姑娘大学学费没有凑够,那家的独居老人住院后没有人陪护,还有低保户做大手术医疗费用不足……这些群众难题都在她努力下一一化解。

    “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实施政策,让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成效可感可及。”李晓霞介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她与同事们采取“大数据筛选+铁脚板摸排”模式,线上借助陕西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陕西民政通”和“甘泉融救助”信息平台,线下依托71支快速响应服务队以及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让救助工作更有效、更及时。

    “我们民政工作的核心是爱民为民。以群众的疾苦为疾苦,以群众的幸福为幸福,这就是我们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情怀和动力。”李晓霞说。

    (科技日报北京5月20日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4